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官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游士社会是指战国时期,士(知识分子)阶层活跃,游士即游说谋划之人士;郎吏社会是指秦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门第社会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社会是指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草市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夜市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儒释道合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查看答案

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查看答案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D.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查看答案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查看答案

“至迟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末年,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材料反映出

A“人民”以与周王室联姻为荣

B.分封制疏远了同族同宗的关系

C.王畿内的人比诸侯国的地位高

D.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