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朝雍正时期实行“耗羡归公”。“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合理损耗的补贴...

清朝雍正时期实行“耗羡归公”。“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合理损耗的补贴。雍正帝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雍正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以惩贪为名增加官吏俸禄

B.以耗羡归公增加政府收入

C.通过规范税制以澄清吏治

D.征收养廉银代替正常税收

 

C 【解析】 试题分析:清朝增加俸禄的目的是惩治贪腐,A项颠倒了因果,故A项错误;“已到了无可救药”言过其实了,故B项错误;材料可见清朝通过制度建设来澄清吏治,故C项正确;增加俸禄不是最佳途径,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名师点睛】清初承明旧制,官至极品俸银不过180两、禄米180斛,七品知县年俸仅45两。州县官员不能借以维持生活。于是有所谓“火耗”。火耗又称“耗羡”、“羡余”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也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雍正二年(1724)降旨实行耗羡归公,同时各省文职官员于俸银之外,增给养廉银。各省根据本省情况,每两地丁银明加火耗数分至1钱数分银不等。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酌给本省文职官员养廉。这一改革措施集中了征税权力,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的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官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由此可见

A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

B.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

C.宋代行政效率有提高

D.宋代破解了藩镇难题

 

查看答案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官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查看答案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查看答案

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查看答案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D.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