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与台湾关系大事记 1950年6,美国总统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与台湾关系大事记

1950年6,美国总统杜鲁门有关封锁台湾海峡的声明中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

16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臵于美国的“保护”之下。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鲜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李庆山《志愿军援朝纪实》

材料二

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总统令,公布“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是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各级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纪念,并由各该地地方政府召开各界纪念大会,同时致祭忠烈,抚慰遗族。”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

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

——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台湾地位认识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

 

(1)变化:从台湾地位“未定”(不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美国对中国新政权采取孤立、敌视、包围、封锁政策;美苏对抗;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因素: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缓的政策措施;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及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的信息,1950年时,美国认为“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到1972年时又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从中可以概括其变化。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政治和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及中美关系角度分析背景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二的信息,“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从中可以看出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与国共两党的努力有关;联系所学知识,从方针、政策、人民等角度分析因素即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祖国统一·外交关系的突破·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台湾问题 【名师点睛】“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繁荣稳定;是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中外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也会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l610年在北京逝世在他的记中,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面前:“凡是人们为了维特生和幸福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丰富的出产。

——摘编自风凰网《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中美直接的文化文流开始。……dragon错译龙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在华建构的结果。……中国不可能改变。《圣经》中对dragon撒旦、恶魔的界定20世纪50年代,对美国人来说,中国是恐饰与邪恶。“中国胁论”在西方国家蔓延。2005年,法亚洲分推出了一份有关中国发展的报告其封面画不无渲染之意:中国巨龙正在吞噬地球。从报告的数据看,中国2004年已成为世界钢铁、铜、燃煤、铁矿等原料最大的消费国。

——摘编自人民网《永远的误读——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1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6、17世纪利玛窦把“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前后、20世纪50年代、21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4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文化交流中的“误读”?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历代《地理

材料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不变的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C.闭关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查看答案

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查看答案

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

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因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加五大国会议也加亚非会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