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

《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西汉统治服务的思想,故A正确。材料没有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故B排除。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过于绝对,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的观点,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

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1756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18世纪法国“中国热”。

另一种声音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

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请考生从以下3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道题计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