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

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依据所学可知,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都是思想专制的体现,只是具体的方式不同而已,故D项正确;A项包含在D项之中;B项错误;C项不符合“焚书坑儒”。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演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的有

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

A儒家学派成为当时蔚然大宗

B.孔孟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C.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

D.儒学已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查看答案

探索救国之路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主张

1864

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指国都,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建议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可恃,海疆可安。

1906

孙中山讲到: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1910

张謇提出“棉铁主义”,主张以发展棉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来振兴实业。认为优先发展这两种工业,即“操经济界之全权”,可减少对外贸易逆差。

1930

毛泽东说: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建立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21年后,以北京大学为先导,掀起了五四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状况及主张。

2请概述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的相同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期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耶稣会士向教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进步的气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简表

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第一阶段

18401860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二阶段

18601895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三阶段

18951900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文流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

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不会去享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三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

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指出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

2根据材料指出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3材料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