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几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国《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一片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信息: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 政策: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 (2)变化之处: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口岸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要求自由居住;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 影响: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世界市场之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或答出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国;从分散孤立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或答出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等。言之有理,即可赋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中可以概括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并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三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这些主张体现了什么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这些“意见”产生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4以上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什么共同影响?

 

查看答案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查看答案

恩格斯说:“没有那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近代以来,两次中日战争中国一胜一败的结局,抗日战争对中国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人民的力量

D.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查看答案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A说明中共开辟敌后战场的艰辛

B.开辟新时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C.反映毛泽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D.表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查看答案

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

A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C.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