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
A.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
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
C.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
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
《明夷待访录》之《原法》篇是黄宗羲法律思想的结晶。他认为:“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这里的“法”是指具有现代意义的具体的法律条文
B.该观点颠覆了传统社会中君主和民众的地位和关系
C.集中体现了作者国法家法同构实现治世的大胆设想
D.在他看来天下共治和理想的君主原型只存在于三代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历史,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宋代理学接续“儒学内在传统”的是
A.理生万物
B.格物致知
C.心即理也
D.强调人格修养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所代表的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