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英、法、德三国国外投资总额为1750亿—2000亿法郎,按当时的低利率5%计算,每年的纯利润就达80-100亿法郎。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生产的收入。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本输出成为仅次于商品输出的殖民剥削手段
B.资本市场的竞争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D.英国对外投资的高额收入主要得益于制度设计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B.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随着交流加深西方逐渐改变对东方的认识
B. 中国因固守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 西方国家借助工业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 西方迅速发展与中国的迟滞形成鲜明对比
罗斯福在某次《就职演说》中曾说:“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这里他主要是强调
A.企业应该公平经营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对经济进行控制调节
D.权力的制衡原则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陆续加入他们之前一直在批评的国民政府;而梁漱溟认为当时共产党“博得国内大多数的同情拥护和期待”,主要是因为共产党“放弃对内斗争,倡导团结抗战”。材料说明:
A.蒋、胡等人放弃了自由主义立场
B.梁漱溟主张共产党服从国民政府
C.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D.国共对立导致了知识分子的分裂
1946年,美货大量进口严重打击了同类的中国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引起国内生产危机。美货充斥国内市场满足了一时的国内需求,但随着外汇储备的减少,国民政府不得不限制进口,而这时美货价格已成为国内市场商品价格的主导。该现象的出现
A.说明关贸总协定有损弱国
B.使国民经济进入虚假繁荣
C.不利于抗战后的社会稳定
D.彻底击垮了中国自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