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隋书,食货志》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惰,遂请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摘编自《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

 

(1)请查户口以防遗漏;对户口不实者严惩;总体降低征税标准;赋税数量根据户等高低征收。 (2)意义:国家控制的户口大幅增加;削弱了地方豪强对社会的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财政收入;客观上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从“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可得出四点答案。 (2)从材料中“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可以得出2点答案。此外,这种赋税政策客观上打击了豪强地主,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角度进行归纳。此外,可以从对后世税制改革的影响进行回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隋朝税制改革.内容 【名师点睛】在选修题中改革题的难度和人物评价题的难度最小,学生可以从这两个题入手。虽然材料比较陌生,教材中也并没有涉及到相关的税制改革,但是我们一定要结合材料。选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阅读材料。要能够从材料中提取出所需要的历史信息,进行总结概括。在回答改革题时往往会设问改革措施及影响。在回答改革措施时,可以从材料中找出相关措施,切不可遗漏。在回答影响时,要结合措施进行分析。另外,还可以结合相关所学知识进行补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学者提出: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自《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请结合材料和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评析西欧社会转型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查看答案

一战前,英、法、德三国国外投资总额为1750亿2000亿法郎,按当时的低利率5%计算,每年的纯利润就达80-100亿法郎。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生产的收入。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本输出成为仅次于商品输出的殖民剥削手段

B.资本市场的竞争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D.英国对外投资的高额收入主要得益于制度设计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B.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查看答案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随着交流加深西方逐渐改变对东方的认识

B. 中国因固守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 西方国家借助工业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 西方迅速发展与中国的迟滞形成鲜明对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