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A.推进文学革命
B.提倡自由平等
C.弘扬传统文化
D.否定西方文化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化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据某研究成果显示:1918~1936年,中国经济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呈明显增长趋势。因此,从总体上看1914~1936年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侯。由此推断:
A.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说法值得商榷
B.一战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C.民族资本主义一度成为经济发展主流
D.以往学者对近代经济研究不符合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