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杨德才在《中国经济史新论》中指出,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152%和51.3%。这种速度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洋务派大力投资兴办了新式企业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经济建设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由此可见,张謇认为
A.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
D.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之道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活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由此可见
A.洋货大量向内地倾销
B.中英贸易迅速发展
C.商业活动离不开钱庄的支持
D.钱庄在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一一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一一一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
B.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
C.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
D.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
学者萧功秦指出:“洋务运动的现代化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防卫现代化的弥散效应’,那就是,只要洋务派在军事自强运动的现代化的方向上走出第—步,他们就不得不走出第二步,他们为了保住第二步不至于前功尽弃,就不由自主地要走出第三步、第四步……现代化就是这样一个从—个点向—个面的不断弥散过程。”材料中的“第二步”应该是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D.筹划海防,建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