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社会化
C.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
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企业具有一定自主权
B.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发生质变
C.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D.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
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依据材料可知
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贸易伙伴限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我国于广州创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通称“广交会”),以港澳和东南亚为重点发展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贸易,广交会是中国适应新形势的对外贸易场所。材料反映出
A.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一边倒”格局
B.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C.中国开始呈现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D.中国彻底打破了美国对华经济封锁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