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为政之道,要在用人。阅读下列有关科举制的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

为政之道,要在用人。阅读下列有关科举制的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确立于隋唐时期。与察举相比,科举制下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人门兼美”等附加条件。考试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显要,主要考诗赋,即命题作诗。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进士6603人。

材料二

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队伍的核心。两宋310年,仅通过中央省试合格的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其规模远远超过前后各代。当时的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获得资格的,而其籍贯也有所变化。隋代宰相只有极少数籍贯属南方,唐宰相累计有369人,其世族籍贯90%属于北方。北宋中叶以后,南方任宰相者渐多。据统计,宋代共有宰相134人,南、北方地区分别以浙江、河南为代表,河南共有21人作过宰相,北宋18人,南宋3人;浙江先后有24人任过宰相,北宋4人,南宋20人。

(1科举制度逐渐取代察举制度是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变化。试对这一现象做出评价。

(2分别说明宋代科举制度及官员构成的特点。

 

(1)①积极: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吏素质;打击门阀势力;实现社会流动;推动唐诗兴盛;体现公平、公开的原则(4点即可8分);②局限:以文取士标准有片面性;录取名额偏少。 (2)①科举特点:宋代科举规模扩大,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说明: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地位提高,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②官员构成特点:南宋时期南方士人地位超过北方。说明: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南移;南宋偏安江南。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提到,科举制下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人门兼美”等附加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一分为二评价科举制度逐渐取代察举制度:积极: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吏素质;打击门阀势力;实现社会流动;推动唐诗兴盛;体现公平、公开的原则;局限:以文取士标准有片面性;录取名额偏少。 (2)据材料二提到,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队伍的核心。两宋310年,仅通过中央省试合格的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其规模远远超过前后各代。……北宋中叶以后,南方任宰相者渐多,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别说明宋代科举制度及官员构成的特点:科举特点:宋代科举规模扩大,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说明: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地位提高,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官员构成特点:南宋时期南方士人地位超过北方。说明: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南移;南宋偏安江南。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他最大限度的为官僚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为寒门贫民提供了走向仕途的途径,这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相对于科举,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则限制了人才的出仕,汉末与晋末的衰颓也一定程度上与人才选拔制度有关,而且无论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他们都造成了官僚小集体,士族代代相传的后果,为官僚腐败无能提供了途径,更能造成地方割据,诸侯征伐不休,引起国家分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法学家耶林格《罗马法精神》

材料三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政权机构的“分权”设置。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分权”设置的本质区别。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并简要说明其对后世的影响。

(3如何理解“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这个观点?

 

查看答案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是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各有何优越性?(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和“多”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并简析其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

 

查看答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民主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伟大领袖就是蒋介石先生。毛泽东的这一评价是基于蒋介石

A.指挥北伐战争赢得胜利

B.继承和实行新三民主义

C.转变为民族民主革命者

D.领导和实施全民族抗战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其中,与1923年6月至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无关的因素是

时间

1921.7

1923.6

1927.4

1927.8

1934.9

1937.1

1945.4

1949.10

人数

57

432

5.7万

1万多

30多万

4万多

121万多

448万多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C.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