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棉制品在英国本土直接与印度棉制品进行了竞争,完全击败了其印度对手。英国人还把其产品输出到地中海。1820年到186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在世界其余地区的销售量持续上升。其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1760年的200万磅,剧增到1850年的不下3.66亿磅!”材料中英国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主要得益于
A.棉纺织领域机器发明的使用
B.英国已取得了世界殖民霸权
C.交通运输革新拓宽产品销路
D.英国纺织工厂工人数量增加
“仁”的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但汉代太学没有将其作为教材,当时的经书指《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在唐代才跻身经书之列。这说明
A.孔子的地位在唐代才最终确立
B.唐代实行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C.“仁”不是汉代主流思想的核心
D.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明英宗时期开始规定,南方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六布政赋税中,一部分米麦实行纳银征收的方式。成、弘年间,白银已是江南地区的通用货币了。明末钱庄已成为独立的经营组织,不仅经营兑换还办理放款。此外,若干小规模兑钱铺和钱米铺在农村相当活跃。上述材料表明
A.货币经济已占据主要地位
B.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C.白银已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国家的税收以货币为主
古代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为“相公”。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相为官,公为爵。显赫的权力与高贵的地位同时彰显。这从政治角度反映了
A.中国古代相权的至高无上
B.中国古代对封官晋爵理想生活的向往
C.中国古代受贵族政治影响深远
D.中国古代对权力的崇拜和迷恋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晚清政府为筹措军费开设了厘金局。厘金就是过路费和交易税。“近来内地局、卡林立,往往数十里之遥,其间多至数卡……过一卡有一卡之厘。经一卡抽一卡之厘”。各省厘局,但有厘局之名,实则抽分抽钱,有加无己。凡水陆通衢以及乡村小径,皆设奉完抽厘旗号,所有行商坐贾,于发货之地抽之,卖货之地又抽之,以货易钱之时,以钱换银之时又抽之。资本微末之店铺,肩挑步担之生涯,或行人之携带盘缠,女眷之随身包裹,无不留难搜括。”官员在征收过程中,随意勒索,如山东高达20%,而其他省份也在5%甚至10%之上。
诚如时人所云:“中货有厘金,而洋货全无之,于是洋货之价日贱,中货之价日昂,价贱则购用日多,价昂则销售日少”。广东三水、佛山等地本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工艺之目,成萃于此”,但“军兴以来,创设厘税,遇卡抽验,勒索万状。自三水设厘卡,而市面为墟矣。佛山一埠,而百行亏折矣”。
——摘编自张宏《关于近代中国厘金制度的思考》等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厘金制度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厘金制度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一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
评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