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

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

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学生错误率较高。材料中只显示唐宋两代的南北人口比例,不能判断北宋初期的全国人口数就一定多于唐天宝年间,故A项不正确。北宋政治中心在北方,B错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古代对外贸易通道由陆路转为海路为主,故C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重心的南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查看答案

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面而连其中,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

 

查看答案

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

B.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

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D.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世界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要求:对该法则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振兴农业: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促进工业: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调整金融: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

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67,100万元,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矿、高坑煤矿、大冶、阳新、彭县铜矿、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1937年又筹备开发云南锡矿、四川金矿、湘潭天河煤矿、灵乡铁矿、四川油矿、水口山铅锌矿等。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显著特点及其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