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

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

A.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

B.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

C.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

D.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以塑造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是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所以答案选C。A中制度化没有体现阿金;B中贵族垄断打破错误;D中不符材料主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后于20世纪清末初废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查看答案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可见行省制度

A.源于唐朝的三省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主要功能是对地方巡察

D.形成了地方割据

 

查看答案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查看答案

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引发了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欧盟路在何方举世瞩目。请阅读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

材料一

195059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根据该计划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并向西欧所有国家开放。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戴高乐知道要想使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战败国地位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

——《法德化解百年恩仇独立的欧洲核心》

1据材料一为什么欧洲的联合从煤钢开始法德同意走向联合的共同目的有哪些

材料二

今天是欧洲历史性的一天。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10个新成员国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7500万新的欧盟人民。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50年后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欧洲。多样性的联合将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好地解决彼此间的共同问题。多样性的联合也会使我们更有效率地为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繁荣而努力工作。

——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欧盟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451

2据材料二欧盟新成员国大多原属于哪一政治集团指出它们加入欧盟的背景说明欧洲实现“多样性的联合”的主要意义。

材料三

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整理自20044月人教网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注: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

——整理自20044月人教网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说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世界多极化的根源”。

4有人认为世纪之交的欧洲是发展与动荡并存请举史实说明。

 

查看答案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间手工业在官营手工业的压制下,生存空间狭窄。他们为了生活和避免无谓的竞争,彼此之间总是对技术秘密实行封锁,甚至为保守一技之长,传子或传媳而不传女,或有女不嫁……再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的社会动荡,不仅使数十年、数百年积累的社会财富毁于一旦,而且使手工业生产的主体——家族不断更换,难以长期和连续发展。还有我国的多子继承制度所造成的折产不断,致使生产资本的积累和生成规模的扩大极为缓慢

——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述阻碍古代中国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近代中国城市化模式与西方相去甚远。日渐完善的口岸城市体系及农业过剩人口涌进城市,形成了中国畸变多态的城市化特征。里弄胡同茅草破屋是多数市民的栖息之地,农民离村与相关的都市膨胀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相关原因。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材料四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材料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5)根据材料五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材料六如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6)从材料六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评价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