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是为了

A.调解诸侯纷争

B.构建平等社会

C.规范社会秩序

D.恢复西周礼制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荀子的话语来看:“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也就是因为世界存在纷争所以需要礼义来进行制约,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过于狭隘;B选项材料没有这种想法;D选项不是荀子的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段祺瑞后半生的主要经历:

1912年初,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后出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时,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辞职赴西山养病。袁世凯洪宪帝制时,表示反对。袁世凯死后,继续任总理。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祺瑞誓师镇压。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祺瑞宣布下野,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请段祺瑞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1926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

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段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摘编自好搜百科

(1)段祺瑞与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一样具有复杂的多面性,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临终遗言。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经济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变得凋弊不堪。北方经济遭到践踏,物资缺乏,使唐中央政府赖江南经济来接济。然而安史之乱后,河朔地区泛指黄河以北基本上由安史降将占据,同时唐军在平叛过程中,一些将领的权力扩大,独霸一方,甚至与唐中央对抗,“漕运阻绝”。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决心整顿漕运,由户部侍郎刘晏担负主要责任。刘晏经过考察,对漕运进行了重大改:疏浚渠道、以通航运;以盐利雇人运输,“不发丁男,不劳郡县”;创立漕运的奖励制度等。经过改革,江淮漕运物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每天漕粮的运量,多时达一百一十万石,少时也有五十万石。以后五十年,一遵其制。刘晏提出并实行的这一套漕运制度,在安史之乱后为挽救漕运的中衰起了积极作用。

——据潘镛《中晚唐漕运史略》

(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漕运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表格。

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

甲午中日战争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很多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并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使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唐代,监察御使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使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当然,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封建专制统治者服务的,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1958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后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阿登纳强调:“法国和德国必须进入一个经常对话的时代。”此后四年中,阿登纳与戴高乐之间的通信达40余次,会晤15次,总计进行了100多个小时的会谈。这一系列举动

A.推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B.消除了法德之间的意见分歧

C.促进了欧洲一体化发展趋势

D.提高了法德两国的国际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