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世纪中国的金银比价发生了如下变化:16世纪30年代金银比约为1:6,17世纪30年代后升至1:10—13左右,18世纪末达到1:15的水平。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走私现象日益猖獗
B.海禁政策造成外贸萎缩
C.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
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异业而同道”,所谓“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其业者无不尽其心以“有益于生人之道”。这一看法
A.试图重塑社会治理秩序
B.阐发了“存理去欲”的重要性
C.旨在维护传统生产模式
D.论证了个体“良知”的相对性
汉、唐在长安、洛阳等城设“市长”、“市令”负责市场管理,宋代不再设此官职,代之以名为“税务”的各级征税机构。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B.商业与城市的繁荣
C.宋代财政开支浩大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北朝碑刻风气始于北魏孝文帝。魏碑书体,承汉碑法度、隶书遗意,多用方笔,笔画沉毅雄拔,其流风所及,直导隋唐。这说明魏碑
A.在当时盛行于南北
B.开启了刻石纪功的传统
C.创立了楷书书体形式
D.承隶启楷,书体别具一格
汉武帝时全国分设有13“州”监察区。《汉书》在分叙西汉疆域时并不按州而按郡国排列,亦不载州之治所;记述东汉历史的《续汉书》则将郡国改为按所隶州排列,并将各州治所一一注出。这表明两汉时期
A.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B.郡国并行从未改变
C.地方制度发生更易
D.史书记事有失严谨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是为了
A.调解诸侯纷争
B.构建平等社会
C.规范社会秩序
D.恢复西周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