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强调
A.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必然性
B.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C.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
D.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
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
A.革命目的极具坚定性
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
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
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
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士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当指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辛丑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A.武力震慑
B.文化侵略
C.严刑惩凶
D.心理征服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与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陈先生讲到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后,清廷和战不决,英人驱船攻向炮台,守将关天培英勇殉职,英舰进攻岸台,带领着鸦片船尾随而至,一些民间小船协助贩运。粤兵名为迎敌,也同时伺机护贩,藉得好处。此一情景,史家最可能用怎样的总结性文字来描述
A.忠勇之军,撤溃已尽;利之所在,对敌如戏
B.忠勇之军,撤溃已尽;民气所在,虽败犹荣
C.将领愚昧,不足御敌;利之所在,对敌如戏
D.将领骄堕,不足御敌;民气所在,虽败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