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述:“也先不花,蒙古族人。至元二十三年担任云南行省平章,大德二年(1298年)首次迁任湖广行省平章,八年迁河南行省平章,九年进拜湖广行省左丞相。”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B.行省长官都由蒙古族人担任
C.行省长官全权负责地方军政事务
D.元朝通过省官互迁加强中央集权
使职,就是代表朝廷衔命出使四方完成特定任务的官员。从唐睿宗起,三省长官相权旁落,不专机务,六部职能废弛,各种使职大量产生,为数众多。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宦官专权的出现
C.三省六部的职能被打破
D.君主专制的削弱
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限制、监督了皇权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据《汉官六种·汉官旧仪》记载:“其帅意尽心,以补朕缺,使九卿、群大夫,百官慎哉!有郡国茂才不显者言上,残民贪污烦扰之吏,百姓所苦,务勿任用。方察不称者也。”在当时,以此为主要职责的官员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尚书令
《说文解字》:“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也’”。据此推断
A.早期郡县为诸侯国君封地
B.西周的分封制已萌发了郡县制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早期郡县与秦朝以来有本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