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A.西藏地区
B.大都及周边地区
C.江南地区
D.蒙古地区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在唐代用皇帝诏书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 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 相权的分割牵制
C. 君权相权相互制约 D. 皇权的不断强化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秦始皇平定六国后,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其中位置最南的郡是
A.会稽
B.闽中
C.蜀郡
D.象郡
据宋代《图经》记载:“秦郡天下,定江南郡会稽,置长水县”。下列对该史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B.郡县区划形式出现于秦朝建立之后
C.长水县隶属于会稽郡
D.长水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