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的《国史大纲·引论》认为:(新通史)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己尽之责任,而油然兴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作者认为“新通史”的核心价值是
A.培养民族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
B.培养历史学家的个人素养
C.培养求真意识和不畏强权精神
D.培养历史研究的踏实学风
《弇州山人四部稿》的《赠程君五十叙》卷说道“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经济现象是
A.长途贩运的发展
B.商人地位的提高
C.“商帮”的出现
D.商业城镇的繁荣
黄宗義《明夷待访录》记述“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材料旨在反映
A.内阁阁员持掌宰相之职
B.内阁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C.实掌宰相之职的是太监
D.内阁和太监共掌宰相之职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下列理由中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B.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C.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
D.巩固统一国家的需要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淸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
A.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
B.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
C.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的财政制度,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清政府对财政收支有严密的规定,其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列有10项,这些税目都是统一的、固定的,不得随意改变。但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此种静态的固定化的财政体系已不能适应急剧变动的时局。太平军兴后,解、协饷制度崩盘,无钱可拨的中央丧失了对地方财政的协调能力,……晚清财源的开辟,中央少有作为,基本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一系列财源相继确立,其中的大项有:厘金、关税、铸币、公债等。这与古代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有很大区别,也导致了地方财政收支日益膨胀和中央收支日益萎缩。
——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明确提出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主张,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改革旧税制,着手新税制的建设……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后,首先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确立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体制。为了防止中央与地方发生冲突,财政部于1928年11月间正式公布了划分国、地税收支标准案,基本上完成国、地税收系统的划分。
——张志超等《民国时期(1912—1937)财税改革问题对话》
材料三
美国的分税制,不是中央分给地方,而是地方分给中央。原先抗击英国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本来并无隶属关系,独立战争后,中央权力日渐膨胀,但地方仍有相当的独立性。与这种政治体制相适应,美国有三套税务机构,分属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者各司其职,互不干预,没有领导关系,只有工作业务关系。由于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征税机构独立,导致双重征税,乃至三重征税问题的普遍存在,至今这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不过在直接税征收中都采取抵扣办法,如计交地方所得税中,可把交纳联邦的所得税作为费用扣除以消除重复课税。
——《谈美国分税制及其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税收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分税制的特点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