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C.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以下结论不能体现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是
A.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开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D.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钱穆的《国史大纲·引论》认为:(新通史)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己尽之责任,而油然兴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作者认为“新通史”的核心价值是
A.培养民族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
B.培养历史学家的个人素养
C.培养求真意识和不畏强权精神
D.培养历史研究的踏实学风
《弇州山人四部稿》的《赠程君五十叙》卷说道“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经济现象是
A.长途贩运的发展
B.商人地位的提高
C.“商帮”的出现
D.商业城镇的繁荣
黄宗義《明夷待访录》记述“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材料旨在反映
A.内阁阁员持掌宰相之职
B.内阁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C.实掌宰相之职的是太监
D.内阁和太监共掌宰相之职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下列理由中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B.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C.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
D.巩固统一国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