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1912年至1923年间,新建棉纺织厂达71家之多。纱厂、纱锭、布机分别增长3.8倍、4.6倍和12.8倍。新建的面粉厂达177家,1928年,国内共有新式榨油厂280家。据统计仅上海一地,1913年有机器工厂91家,1924年增加到284家。到1924年,我国共有电厂219家。发电容量由1912年的1.2万千瓦增加到1928年的12.5万千瓦。材料表明当时
A.政府鼓励工业优先发展
B.轻重工业得到协调发展
C.轻重工业发展速度较快
D.电力工业发展势头最好
《中华文明史》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一一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
A.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B.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
D.创立三民主义以求实现“民有、民治、民享”
《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指出: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盘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有一定经济意义的学者都被扣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教版)认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两段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洋务运动进行了评价,它们分别体现了
A.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B.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C.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
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C.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以下结论不能体现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是
A.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开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D.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钱穆的《国史大纲·引论》认为:(新通史)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己尽之责任,而油然兴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作者认为“新通史”的核心价值是
A.培养民族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
B.培养历史学家的个人素养
C.培养求真意识和不畏强权精神
D.培养历史研究的踏实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