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仁宗亲政后,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其原因除了仁宗性情宽厚,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自外,还有:
北宋立国之初,宋太祖就勒石三成,“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至仁宗时期,“祖宗之法不可废”正式提出。
北宋吸取了五代的教训,为了防止武官势力势力的过分膨胀以致于威胁社稷,宋自建国起确定了“以文官治天下”的国策。宋实行“兴文教,抑武事”,大兴科举,取士不再以家世门第为标准。
皇权与相权自古便是封建统治阶级很难权衡的关系,宋太祖在设置国家机构时,分割相权以防宰相权力过大,而仁宗则运用政治手段培养了独立于皇权与相权的第三股势力——台谏,其实力的渐渐增长,得以与相权相抗衡。
——王润生《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北宋仁宗亲政后的政治格局及其成因》
材料二
宋代皇帝优礼士大夫,就是为了与其共同治理天下,赵匡胤定下的这个调子,为以后的士大夫纷纷发挥,渐渐消磨去其本意,使之更适合自身利益,反而成了制约皇权的理论基础之一。宋代士大夫在限制皇权的斗争中,始终做着顽强的努力,而宋代皇帝在被“批龙鳞”“犯天颜”之际虽时有震怒,多数情况下允许甚至鼓励直言。
士大夫制约皇权的另一直接有效的方式,即抵制、拒不执行皇帝的命令。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竟当着使者的面将手诏焚烧,并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焚诏之举,表明毫无商量余地,也表明对宋真宗不妥当旨意的蔑视。
制约皇权的过程充满艰辛和危险。与皇帝相比,士大夫个人毕竟人微言轻,传统的忠君观念根深蒂固,大原则不可也无意更改,便想方设法,利用种种手段来达到目的。苏辙言: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神权(天)、史官之权被宋代士大夫充分发挥,犹如尚方宝剑,成为制约皇权的有力武器。
人的言行、思想与受教育情况密切相关,对于大多数出自宫中、与社会很少直接接触的皇帝而言,尤其如此。储君即位之前,几乎都在受教育阶段,定期不定期地时常接受士大夫的儒学教育。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仁宗时期出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限制的方式。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影响。
从英国《权力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反封建性
B.民主性
C.普选制
D.法制化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材料反映出德国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皇帝无权中止法律的执行
B.皇帝兼任联邦议会的主席
C.德国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D.德国的皇帝凌驾于议会之上
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规定,美国与法国政治制度的差异是
A.实行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B.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C.立法权属于参议院和众议院
D.总统有权任命政府各部门官员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这说明此宪法
A.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
B.实行了完全的民主制
C.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D.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
早在殖民时代。北美殖民地就曾仿效英国建立了议会,在经过了独立战争时期强势的大陆会议和独立之初的软弱的邦联议会后,美国1787年宪法最终选择了两院制的国会。美国这一选择反映的指导思想是
A.议会主权原则
B.三权分立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