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反映了毛泽东当时思考的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是:
A.建立政党,发动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问题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的问题
C.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D.应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组建革命队伍的问题
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政治之悍敌也。……贵族之于平民,固少数也;其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力,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后此平民亦能以之为型,以之为循。”此论主张的是
A.共和
B.民主
C.帝制
D.自由
“晚清以来的一种潮流,外界传入中国一种新事物,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制度方面的,总会有人出来证明,中国古已有之,暗示外国人只是拾了中国古人的牙慧,至少是受了中国古人的教化或影响才有的。”下列最符合这种评价的是
A.“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B.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思潮
C.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科学思潮
D.20世纪民主共和潮流
梁启超指出:“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其主张
A.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本学说
B.延续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
C.突破了“朕即国家”的传统观念
D.与顾炎武的“国家观”基本一致
陈寅恪先生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他的主要观点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
C.中国文化本体论
D.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寄托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A.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