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

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1. ①儒学不能适应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其衰落的社会根源。 ②自然经济的逐惭解体,使儒学失去了与之最佳匹配的经济基础。 ③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作为封建统治精神工具的儒学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儒学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日渐薄弱。 ⑤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导致儒学失去赖以存在发展的政治基础。 ⑥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 ⑦西学的传入及倡导,使古老儒学相形见绌,从而导致对儒学的怀疑或否定。 ⑧“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裁体。 ⑨科举制的废除,使儒学失去制度依托。 2.相似性:丰富了两国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两国国家的稳定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 根本原因: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解析】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中的“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可以得出儒学衰落的原因与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以及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等因素有关;依据材料一中的“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可以得出,儒学衰落的原因与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等因素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西学的冲击、科举制的废除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等方面回答。 2.第一问,比较分析材料一“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材料二“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信息可知,儒学对中、韩两国都起到了丰富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稳定社会秩序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二问根本原因,从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角度回答即可。 考点:中国儒学·中国儒学·儒学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查看答案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推断,孙中山认为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会革命更重要

C.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可以迅速实现

D.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

 

查看答案

1901年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应该是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维新思想初见端倪

C.传统文化备受冲击

D.军阀割据战火连年

 

查看答案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