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下列制度中,最有可能产生“崇文风气”的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D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制度,包括先秦的世袭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因此科举制最有可能产生“崇文风气”,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国丞相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于是集合门客们编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意图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兼容糅合诸子思想

C.保存凸显诸子思想

D.控制思想巩固统一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冋眸】

材料

宋代自耕农、佃农增多,灾荒赈救难度、成本增大。在西周到汉唐赈贷赈济性借贷的理论与实施的基础上,宋代赈贷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北宋前中期的赈贷,以省仓、军储、内库、三司资金等为主要资金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省仓。北宋后期,以常平等仓为主要资金来源的赈贷形式,在救荒、开发水利、战争补给中都有所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宋初期,兵祸连年,江淮一带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政府用于赈贷的资金来源既有专门备荒的常平仓、义仓,也有地方的省仓,还包括军俯、中央户部资金等,南宋中后期,中央财政的日渐窘迫、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日益加刷,赈贷过程中抑配强行摊派之弊,赈贷不实等弊端屡见不鲜,抱有社会责任感的士绅、富民遂参与到赈贷中,“至南宋晚期,社仓遍布全国”,在各地方赈贷、救荒中发挥重要作用。﹣﹣摘编自黄晓巍《宋代赈贷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赈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赈贷的背景和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

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查看答案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