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7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 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认识与理解。第一小问要依据图片中右下角的图例回答,同时要结合历史地图的具体内容,可见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是中国处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第三小问结合国民革命的结局分析认识问题。 (2)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共合作进行抗战的认识与理解。回答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低估……中国民众……的力量……民族凝聚力”、“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作答;第二小问结合两党关系及两党在抗战上的态度分析回答,可从政治、军事等角度回答。 (3)主要考查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与理解。回答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合则对国家有利”、“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及目前的现实状况解答。对于第二小问要从历史和现实、政治和经济等跟方面综合分析解答。 考点: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当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抗日;祖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

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

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近年来新史学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评价如何,如此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查看答案

下面两幅图片选自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它们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外来侵略

B.反对本国反动势力黑暗统治

C.完成民主革命

D.国共合作,完成民族统一

 

查看答案

1945828日,《大公报》记者子冈在报道中说:“没有口号,没有鲜花,没有仪仗队,几百个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却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以下各项中,与报道中的“喜讯”关系最密切的是

A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B.毛泽东抵达重庆参加谈判

C.国共两党达成了和平协议

D.中国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

 

查看答案

下图所示的歌曲选段最早应该传唱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八年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