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对西方持否定态度的刘锡鸿作为副使出使英国,抵达伦敦两个月后,他对英国政治评价道:“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据此分析,刘锡鸿
A.肯定了英国政体中体现的民主和法治精神
B.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
C.主张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批判
D.从反对学习西方向支持学习西方制度转变
晚明时期有人主张“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这表明当时
A.工商业发展影响了价值取向
B.程朱理学改变了消费者观念
C.奢华之风成为社会主流风尚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
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
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B.秦汉官僚的等级性变强
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四大国的历史文献。
材料一:国会可以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众议院有权对犯有“背叛、行贿、受贿或犯有其他重大罪行和恶行”的总统、副总统提出弹劾……
材料二:“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请回答: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以上材料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材料二的政治文献分别对其本国社会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3)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方面分析,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两种政治体制对其本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以美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