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
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充满屈辱,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B.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C.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D.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清初设立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严防亲王权臣乱政。但是清代中期以后,亲王入值军机处成为常态。如同治时期的恭亲王奕诉,宣统时期的庆亲王弈勖。这反映了
A.军机处权力失控
B.君主专制加强
C.军机处取代内阁
D.皇权逐渐削弱
明朝内阁虽处中枢,但官阶较低,因此,内阁大学士通常由六部尚书和曾任经筵讲官(皇帝的老师)的人来兼任。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
A.内阁大学士的地位提高
B.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提高
C.皇帝与内阁的关系改善
D.皇权受到内阁的限制
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A.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
B.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D.官僚体制开始成熟
《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凡军国大事,有6名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这被称为“五花判事”制。该制度
A.削弱了门下省的审议权
B.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C.完善了中央的监察制度
D.使行政权集中于中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