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夏禹家天下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2200—公元2000年)。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形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笔者鄙见认为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换言之,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此不学所谓两大转型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自序)
(1)材料中所说的中国“四千年社会政治形态发展三大阶段”,即“封建、帝制与民治”各指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四千年社会两大转型”中,其中“从帝制转民治”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材料三
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1939年,国民政府一方面把西南地区原有的采矿场收归国营,另一方面将华北、华中等地一些矿场内迁的机械充实西南各矿场,扩大采掘能力。这些措施
A.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B.是消极避战保存实力的反映
C.调整经济体制促进经济运行
D.是基于长期抗战的战略调整
下面是1926年~1929年中共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城市工人暴动的惨败
C.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D.反“围剿”斗争失利
1930年李立三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李立三路线产生的根源是
A.受共产国际的影响
B.对苏俄模式的迷信
C.缺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D.基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地位
1927年9月20日,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上,毛泽东在官兵面前发表讲话:“秋收暴动我们是打了败仗,但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现在不去打浏阳、长沙,是为了不吃更大的亏,要换一个打法。”为此,他
A.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领导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
C.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
D.主张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