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1)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

(2)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人文主义 (2)背景:政治:中世纪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人们追求世俗人生乐趣;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地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考察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世纪后期”“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判断出反映的是14—16世纪文艺复兴。 (2)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政治:中世纪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人们追求世俗人生乐趣;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地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法外。韩非子说:“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将法律公之于天下,“使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又别置“法官”作为主管吏民法律的顾问,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进国家的安定和统治秩序的稳定。这种法律观念,一直为后来历朝历代所承袭。

——摘编自朱晓燕《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

在罗马法中,“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但并非一切人均为罗马社会的权利主体。除了是人以外,还需具备其他基本条件:是自由的,而且就市民关系而言,还应当是市民。因此,凡是合乎上述三个条件的就可以成为罗马法上的平等主体。奴隶,一般不是权利主体而是权利客体,但是在取得自由人身份以后就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变成为自由人和罗马市民,即使是未出生的婴儿,也处于同新生儿完全同等的地位。

——摘编自付建平、谢荣国《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法治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与罗马法的异同。

 

查看答案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

 

查看答案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下列观点与此相似的是

A“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图片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

B.都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都借助儒家思想进行斗争

D.当时的中国社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查看答案

孙中山说:“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中山先生发表上述言论的时间大致是

A1894年

B.1905年

C.1912年

D.1924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