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要求从多个角度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事年表
西方的冲击: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1860年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双方守旧与维新区别明显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弱点彻底暴露 | 中国的反应: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1861-1894年的洋务运动 1898年百日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创制新法律,编制预算,改革教育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1911年辛亥革命,否定了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 |
(1)你同意材料一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法国和西德为首开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灿烂的风景,欧洲联合自强结出初步硕果。在法德塑造欧共体时,英国一直是“观望者”。后来,英国的态度开始由观望转向融入,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
——整理自2011年10月人民网
材料二
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复杂、痛苦、犹疑和患得患失的历史。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其经济规模排名欧盟第二,但不属于欧元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疑欧派”的观点是:加入欧盟,英国人根本没有得到益处。英国纳税人每年要拿出GDP的2%交给欧盟,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随着近几年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盟的胃口越来越大,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这在英国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耻辱”。近年来随着欧洲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23日举行的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全民公投中,最终英国决定退出欧盟。
——整理自《环球时报》
材料三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坦承,欧盟当前“不够欧洲”、“不够统一”。总体看,德国在各领域“领头羊”地位进一步巩固;法意等大国既合作又制衡;英国威胁“退欧”谋求利益最大化;南北欧洲、新老欧洲裂痕加深,利益折冲与博弈加剧。尤其是在希债、难民和恐袭等危机面前,成员国之间、欧盟和成员国之间利益纷争、立场分化、矛盾加剧,民众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上升,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严重挑战。本轮希腊债务危机跌宕起伏,希腊一度面临“退欧”风险,虽最终就改革换救助达成协议,但危机暴露了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谈判中,德、芬、荷等国立场强硬,法、意、西等国较为缓和,凸显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
——《“困与进”:欧盟一体化何去何从》《当代世界》2016年3月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973年加入欧共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一直存在“脱欧”倾向并最终决定“脱欧”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欧盟一体化有哪些阻力。
《欧美文学》在讲述某一文学流派的思想基础时写道:“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下列哪部作品属于这一文学流派
A.《哈姆雷特》
B.《悲惨世界》
C.《人间喜剧》
D.《老人与海》
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解决土地问题,而法国大革命时期是将土地分成小块,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后世的史学家们,有些人肯定了英国的做法,而有些人则肯定了法国的做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
A. 运用现代化史观者肯定了英国,而运用革命史观者肯定了法国
B. 采用道德标准者肯定了英国,采用生产力标准者则肯定了法国
C. 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生产力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D. 前者站在新贵族立场上看问题,后者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