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祇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史家比较两支清军──绿营与淮军,认为各有利弊。如曰:(甲)“营官皆选补,士皆土著,兵非将有,为国家之军队。”(乙)“上下一体,有如父兄之与子弟,委任专而事权一,形成一利害团体,人人肯出死力。”(丙)“国家的武力变为私人的武力。”(丁)“官不久任,兵为世业,训练不施,心志不固,每遇征调,临时抽选,临时命将,团结不坚,指挥不灵。”利弊配对正确的是:
A.绿营的利为甲,弊为丙
B.绿营的利为乙,弊为丁
C.淮军的利为甲,弊为丁
D.淮军的利为乙,弊为丙
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以下评论最符合这位士人的是:
A.西晋八王之乱导致中原各个民族互相仇杀
B.中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
C.北宋由于中央集权不当导致灭亡
D.明朝皇权高度集中导致灭亡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中国医书对疟疾的记载较多且有相当清楚的认识。这反映了
A.三国以来,中印双方来往频繁,行商客旅将疟疾传入中国
B.西晋末年,华北居民大量南徙,在湿热环境中感染者日众
C.南北朝时,南北往来频繁,游牧民族免疫力弱,感染者众
D.北朝之时,胡族入居中原,将北亚草原特殊疾病传入中国
西汉晚期的一部小学教科书《急救篇》中说做官为吏必读典籍的次序是:《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律令文》。这反映了当时做官之道是
A.德治在前,刑治在后
B.刑治在前,德治在后
C.崇儒抑法
D.崇尚儒法,抑制道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2年2月12日,清廷以宣统皇帝名义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1)根据材料,归纳迫使清帝逊位的原因。
(2)清朝覆亡是各派政治力量合力的结果。你认为迫使清帝逊位的最重要的政治力量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