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6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到访西柏林,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是一个柏林人。他在演说中指出”两千年前,一个时代最骄傲的宣言是‘我是罗马公民’。今天,在自由世界,震彻寰宇的最强音是‘我是一个柏林人’”由此推断,肯尼迪把当时的西柏林视为
A.捍卫西方价值观的桥头堡
B.西方世界最自由的城市
C.美苏冷战对抗的前沿
D.西方实行“和平演变”的阵地
有学者指出:“尽管(启蒙思想家)在其理性信仰中承继了固有的平等倾向,但他们仍旨在接管占支配地位的文化高地,并自上而下地启迪。这个战略导致他们集中精力攻克沙龙和研究院、日报和戏院、共济会地方分会和主要咖啡馆,他们在那儿能争取富人和权势们赞同他们的事业……”这揭示出启蒙运动
A.是由平民广泛参与的运动
B.利用一切公共场所来宣传
C.具有广泛的社会动员的特征
D.在权贵和富人支持下进行
一本数学课本上的习题是:“公社领导计划在五年内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提高为原来的150%,问:每一年应比上一年平均提高百分之几?”这应当是何时何地使用的课本?
A.1870年的巴黎
B.1920年的基辅
C.1959年的武汉
D.1985年的南京
“政府管制外汇、黄金,以平抑物价。1942年,发行一亿美金公债,每一美元定价法币20元,不久黑市高至法币450元,但有关人士,仍可按官价购进,大获暴利。1943年至1945年之间,政府售黄金,1944年至1945年,举办黄金存款,利益多落入大户之手。”这段叙述是
A.抗战后期政府经济政策与实施情况
B.抗战期间美元与法币的汇率变化
C.抗战后期政府对银行、金店、大户的控制
D.抗战期间政府放任黄金的买卖
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祇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史家比较两支清军──绿营与淮军,认为各有利弊。如曰:(甲)“营官皆选补,士皆土著,兵非将有,为国家之军队。”(乙)“上下一体,有如父兄之与子弟,委任专而事权一,形成一利害团体,人人肯出死力。”(丙)“国家的武力变为私人的武力。”(丁)“官不久任,兵为世业,训练不施,心志不固,每遇征调,临时抽选,临时命将,团结不坚,指挥不灵。”利弊配对正确的是:
A.绿营的利为甲,弊为丙
B.绿营的利为乙,弊为丁
C.淮军的利为甲,弊为丁
D.淮军的利为乙,弊为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