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

(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评论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

 

(1)西方国家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侵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答案:中国:以礼人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从中西双方的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示例: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从中西双方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分析西方国家获取领事裁判权的背景(原因);也能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公民与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领事裁判权;但是,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实际上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更深的根源是在鸦片战争后,西方人用文明(西方)于野蛮(清朝)的两分法,在西方的“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获得的侵略权益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是近代以来中国农耕文明与西方自由商业文明(文化)的冲突的表现之一。(5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提到,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2)据材料提到,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中国:以礼人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 (3)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评论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这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辩证评论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例如: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从中西双方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分析西方国家获取领事裁判权的背景;也能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公民与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领事裁判权;但是,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实际上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更深的根源是在鸦片战争后,西方人用文明(西方)于野蛮(清朝)的两分法。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领事裁判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右表显示甲、乙、丙三国1950年与1980年的国民平均生产毛额(以1985年的美元为计价标准)。根据本表判断,甲、乙、丙三国最有可能分别是:

 

A.甲:英国;乙:法国;丙:西德

B.甲:台湾;乙:苏联;丙:日本

C.甲:日本;乙:西德;丙:美国

D.甲:美国;乙:台湾;丙:法国

 

查看答案

1963625日,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到访西柏林,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是一个柏林人。他在演说中指出”两千年前,一个时代最骄傲的宣言是‘我是罗马公民’。今天,在自由世界,震彻寰宇的最强音是‘我是一个柏林人’”由此推断,肯尼迪把当时的西柏林视为

A.捍卫西方价值观的桥头堡

B.西方世界最自由的城市

C.美苏冷战对抗的前沿

D.西方实行“和平演变”的阵地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尽管(启蒙思想家)在其理性信仰中承继了固有的平等倾向,但他们仍旨在接管占支配地位的文化高地,并自上而下地启迪。这个战略导致他们集中精力攻克沙龙和研究院、日报和戏院、共济会地方分会和主要咖啡馆,他们在那儿能争取富人和权势们赞同他们的事业……”这揭示出启蒙运动

A.是由平民广泛参与的运动

B.利用一切公共场所来宣传

C.具有广泛的社会动员的特征

D.在权贵和富人支持下进行

 

查看答案

一本数学课本上的习题是:“公社领导计划在五年内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提高为原来的150%,问:每一年应比上一年平均提高百分之几?”这应当是何时何地使用的课本?

A1870年的巴黎

B.1920年的基辅

C.1959年的武汉

D.1985年的南京

 

查看答案

“政府管制外汇、黄金,以平抑物价。1942年,发行一亿美金公债,每一美元定价法币20元,不久黑市高至法币450元,但有关人士,仍可按官价购进,大获暴利。1943年至1945年之间,政府售黄金,1944年至1945年,举办黄金存款,利益多落入大户之手。”这段叙述是

A.抗战后期政府经济政策与实施情况

B.抗战期间美元与法币的汇率变化

C.抗战后期政府对银行、金店、大户的控制

D.抗战期间政府放任黄金的买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