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下图为《欧洲运入中国白银数量图》。图示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
A.与欧洲贸易中占优势
B.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自然经济总体持续发展
D.新经济因素获得大量原始积累
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C.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D.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
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
C.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
D.后者不利于统一,前者则不然
加试题: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2)据材料,概括归纳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3)作者认为:“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