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是对他们生活时代所提出的挑战的回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是对他们生活时代所提出的挑战的回应。……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天子式微以及血缘关系的淡化,贵族间攻伐、僭越之事屡有发生,出现了孔子所谓“礼崩乐坏”的天下大乱的局面。董仲舒生活在西汉鼎盛的汉武时期,虽然那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势力迭遭打击,但尚未彻底铲除而继续威胁着皇权的巩固。另一方面,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某些封建官僚贵族“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使劳动人民“日削月胺、寝以大穷”。

——马国华

材料二

“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三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孔子与董仲舒的“生活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并以此说明两位思想家作出“回应”的各自的目的。

2据材料二,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思想。并指出其目的。

4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核心。

 

(1)挑战:春秋时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或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汉武时期:皇权受到威胁;小农破产。目的:孔子:恢复礼乐制度。董仲舒:维护皇权和小农经济。 (2)途径:通过自身努力;宽容待人;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 (3)思想:天人感应。目的:用上天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 (4)核心:孔子是“仁”;董仲舒是“天命”。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挑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根据材料“王室衰微”“贵族间攻伐、僭越之事屡有发生”“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出现了礼崩乐坏”等信息可知孔子的面临的时代挑战是:春秋时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或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继续威胁着皇权”,经济上“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由以上信息概括得出:汉武时期:皇权受到威胁;小农破产。第二小问关于二者回应的目的:必须并结合二者的主张和时代挑战来回答。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董仲舒则是要加强皇权,实行仁政,保护小农经济。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可知一定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知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而“克己复礼为仁。”则是要求克制自己的言行,合乎礼的标准和规范。 (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三董仲舒把君王统治、民生等与灾变同具有意志的上天联系在一起,可知为“天人感应”。其意在通过上天的权力平衡至高无上的皇权,使其有所惧而勤政爱民,实行仁政。第二小问目的:联系第一小问董仲舒的思想的天人感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用上天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 (4)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等信息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礼”。根据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可知,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命”。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欧洲历史》

材料二:17,18世纪,欧美国家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但是同一时期,我们中国依旧在传统社会踯镯徘徊,直到20世纪初武昌首义后,民主革命才在欧美影响下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站起来后的中国人更是走出了另一条不一样的民主建设之路。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荏苒三十年》林伯渠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何不足之处?

217世纪以来,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其核心是议会,方式是选举。请你写出法国、德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文献和政体形式

3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为什么不容低估?

 

查看答案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拉斐尔的“圣母像”都具有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A画家个人爱好

B.人文主义传播

C.社会上层倡导

D.商品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下图是甲骨文的“高””和“宫”字。“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造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宫”字反映的是在一个大屋顶下罩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室内空间。从这两个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

 

A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

B.当时社会各阶层比较平等均衡

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

D.当时社会分化和特权观念明显

 

查看答案

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

D.装订书籍

 

查看答案

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变化折射出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 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D. 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