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诗人海涅曾这样总结康德的思想,最初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后来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这反映了当时
A.人们对待上帝的态度摇摆不定
B.“科学万能论”让理性无限扩大
C.反对天主教会成为时代的潮流
D.人们反思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了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他从牛顿的著作中看到的是
A.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
B.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
C.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
D.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
恩格斯说“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却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材料表明恩格斯的观点是
A.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肯定加尔文的改革
B.从宗教思想阻碍近代科学发展的角度否定加尔文的改革
C.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在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上是一致的
D.加尔文孕育的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说:“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傻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忧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这表明伊拉斯谟
A.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B.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
C.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开启了追求理性人生的先河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教师、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发表许多探讨“新教育”的论著,他们所要培养的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括动家和冒险家。材料表明“新教育”
A.以培养通才为主要目的
B.消除宗教对人的影响
C.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D.反映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指欧洲国家——也包括后来的日本和美国——对世界的控制。有时这种控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使列强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二战进行中,罗斯福逐渐形成了以“非殖民”原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构想。1953年,美国针对殖民地问题提出中间道路。即在殖民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不放弃外交中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又要支持欧洲盟国;既不放弃传统的道义利益,又贯彻反苏反共的冷战总目标。50年代中期后,随着第三世界的形成,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日益加强,以及联合国会员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中间道路”政策在联合国遭遇挫折。1960年第15届联大会议中,苏联等43个亚非国家一起向联大提出《非殖民化宣言》,要求彻底结束殖民主义。该提案得到了联大成员半数以上支持,西方国家成为少数派。美国与英法比等国几次协商,先后三次更改投票立场,最终在投票前不得不再次更改立场。美国频繁更改的投票立场表明,“中间道路”陷入困境。
——摘编自毕元辉《“中间道路”及其困境:1945-1960年美国“非殖民化”政策评析》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了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之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并结合中国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间道路”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