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过逐渐出现的一些变化,促使贵族在城市政治生活中向平民做些让步,当然这种让步也是审慎的。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这大概是刻在12块块青铜牌上的法规,竖立在广场上一一就表现出一种新的精神。
——阿尔德伯
材料二
时间 | 国家 | 法律文献 |
1689年 | 英国 | 《权利法案》 |
1787年 | 美国 | 《1787年宪法》 |
1871年 | 德国 | 《德意志帝国宪法》 |
1875年 | 法国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据材料一,指出十二铜表法在罗马法中的历史地位,分析说明它“新的精神”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一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的具体表现及体现的两大原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2008年12月1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大陆与台湾基本实现了直接“三通”。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三通”的实现使祖国统一的障碍消除
B.这将极大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C.表明台湾当局已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D.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运用这一构想首先成功解决了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朝鲜问题
某次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该“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任务主要是
A.确立三大政治制度
B.明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C.为新中国制定宪法
D.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