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这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权的合法性辩护。结合所学,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是认为统治者的权威是来自上天,为统治者的权威披上神秘的外纱,故选B;A是突出被统治者地位的民本思想,排除;C是求理的思想;D强调懂得为善的方法就要努力去做,排除。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引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

——摘编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三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苏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引自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四

2014年2月27日下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编自新华网快讯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此观点全面吗?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决议中把9月3日确定为纪念日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过逐渐出现的一些变化,促使贵族在城市政治生活中向平民做些让步,当然这种让步也是审慎的。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这大概是刻在12块块青铜牌上的法规,竖立在广场上一一就表现出一种新的精神。

——阿尔德伯

材料二

时间

国家

法律文献

1689年

英国

《权利法案》

1787年

美国

《1787年宪法》

1871年

德国

《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5年

法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据材料一,指出十二铜表法在罗马法中的历史地位,分析说明它“新的精神”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查看答案

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一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的具体表现及体现的两大原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2008年12月1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大陆与台湾基本实现了直接“三通”。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三通”的实现使祖国统一的障碍消除

B.这将极大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C.表明台湾当局已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D.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