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
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立内阁分理政务
D.设立宰相分理政务
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分化事权
B.培植亲信
C.频繁换相
D.重视法治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齐集诸侯在葵丘(开封)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誓:不准以邻为壑;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为妻。材料反映了当时
A.王室衰微,诸侯挑战中央权威
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宗法制度受到挑战
D.分封制瓦解
考古学者对商朝卜骨制成工艺的反复实验发现:占卜过程中甲骨上产生的预示吉凶的“兆文”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材料最能说明商朝
A.甲骨文的起源
B.神权王权结合
C.中央政府权力高度集中
D.占卜活动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
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2)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3)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