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68年至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不断增加,刺激了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的四大集中种植区。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业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C.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农业生产
清朝有官员认为“洋商卖船与番,或载米接济异域,恐将来为中国患”,他支持的经济政策是
A.农战结合
B.对外开放
C.重商
D.海禁
《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A.规模大
B.耗费大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铁犁牛耕的推广②各国变法的推行③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表述: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下列不属于这种“多元化社会”的表现是
A.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B.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了战前水平
C.新中国的崛起
D.1991年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