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20000余字,而“仁”字出现100多次,其内涵十分丰富,对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要求也不同,但也提出“仁”的底线,也是做人的底线。这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己欲立則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C.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D.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把孔子“仁学”解构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四个依次递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战胜或消融其他学说,以至于最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究其原因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得力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弘扬和政策导向
B.孔子将维护血缘等级制度转化为人的道德自觉
C.植根于人心深处最切近最亲密最本能最难摆脱的血缘观念
D.从温情脉脉的原始人道到成贤成圣、人格完善的主观努力
孟子沿着先师的足迹,游说列国君主,告诫他们“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乐以天下,优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体现了他的
A.民主思想
B.民本思想
C.德治思想
D.兼爱思想
《韩非子》:“势者,君之马也,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有术以御之,身处佚乐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君无术則弊于上,臣无法則乱于下,此不可一无,资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在此主要论述的是
A.帝王治国手段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论证
C.君臣矛盾解决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思
《国语•齐语》:“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丧。”材料主要反映出
A.有无贤臣决定了诸侯国的命运
B.贤能之士的去留与诸侯国命运攸关
C.国家兴亡取决于国君能否用贤
D.战国之时士人择主而亊和自由流动
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说“人竭力想规划和控制事件的发展,第一次想恢复或创立一些称心的条件。思想家在盘算人们怎样才能够最好地生活在一块,怎样才能最好地对他们加以管理和统治。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这―“革新的时代”就是被中外思想家、史学家盛赞的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的“轴心时代”,就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期最能佐证卡尔•雅斯贝尔斯这一观点的历史现象是
A.铁器发明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争霸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