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战国晚期秦相吕不韦及其门人所著,其中有言:“物囡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以形象的比喻和历史根据道出其致思路径。下列认识推理正确的是
①内容应属于纵横家色彩②以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跨越流派界限
③为统一后的秦帝国提供治国方略④反映了随着政治统一出现思想融合的趋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语录》20000余字,而“仁”字出现100多次,其内涵十分丰富,对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要求也不同,但也提出“仁”的底线,也是做人的底线。这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己欲立則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C.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D.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把孔子“仁学”解构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四个依次递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战胜或消融其他学说,以至于最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究其原因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得力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弘扬和政策导向
B.孔子将维护血缘等级制度转化为人的道德自觉
C.植根于人心深处最切近最亲密最本能最难摆脱的血缘观念
D.从温情脉脉的原始人道到成贤成圣、人格完善的主观努力
孟子沿着先师的足迹,游说列国君主,告诫他们“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乐以天下,优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体现了他的
A.民主思想
B.民本思想
C.德治思想
D.兼爱思想
《韩非子》:“势者,君之马也,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有术以御之,身处佚乐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君无术則弊于上,臣无法則乱于下,此不可一无,资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在此主要论述的是
A.帝王治国手段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论证
C.君臣矛盾解决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思
《国语•齐语》:“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丧。”材料主要反映出
A.有无贤臣决定了诸侯国的命运
B.贤能之士的去留与诸侯国命运攸关
C.国家兴亡取决于国君能否用贤
D.战国之时士人择主而亊和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