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学家梅因指出“(罗马法)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以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并不关注。这表明罗马法
A.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
B.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缺乏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D.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
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的决策公正无私
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A.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分化事权便各部门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