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基本内涵是“息内争、御外侮”。“息内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基本内涵是“息内争、御外侮”。“息内争”,即主张国内要和平统一,这是其和平统一观的主要观点。张学良对“内争”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他认为:内战起因是“落伍军阀,为一时利欲所迷……稍不如愿,便以武力为抗争之后盾”,内战后果是“民生憔悴国势阽危”;他本人深有感触地说“一直打内战,皆为不得已之行动,不论其为战胜或失败,均觉万分痛苦。”“御外侮”,即主张对外要抵抗侵略,是其和平统一观的又一主要观点。包含着抵抗日本侵略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日本的侵略是实现国内和平统一的一个主要障碍,张学良在国民党五中全会期间说道:“内战不停止,很难造成抗日之局势。从前我则认为非抗日不能统一。”

——摘编自《论张学良的和平统一观》

1根据材料概括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主要观点,并分析这种观点形成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学良为实现其和平统一观做了哪些努力?

 

(1)观点:“息内争”,主张国内和平统一;“御外侮”,主张对外抵抗侵略。 背景:国内军阀混战,人民涂炭;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努力:顶住日本压力,宣布“改旗易帜”,拥护南京国民政府完成统一;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使国共两党走向联合抗日;把停止内战和抵抗日本侵略结合起来。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基本内涵是‘息内争、御外侮’”、“‘息内争’,即主张国内要和平统一”、“‘御外侮’,即主张对外要抵抗侵略”概括得出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主要观点。第二小问:联系第一小问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景:国内军阀混战,人民涂炭;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依据对材料的理解并结合张学良个人的重大活动等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张学良为实现和平统一观所作的重大努力。如宣布“改旗易帜”;发动西安事变;促使国共两党走向联合抗日;把停止内战和抵抗日本侵略结合起来。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近代军事家、政治家·张学良 【名师点睛】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 (2)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一分为二,切忌绝对化,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确的论断。 (3)要对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点带面。 (4)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先要叙述史实依据。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 (5)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或个人品质是优是劣来进行评价。然而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充满矛盾,评价时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据主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避免战争,捍卫和平,是人类不懈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西斯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这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所有居民,但是确是要消灭这些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

——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3年初卡萨布拉卡会议

材料二

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1963年在奥斯维辛审判前后长达20个月的时间内,媒体对审判过程做详尽深入的报道和评论。德国知识精英也抓住机会在媒体上发声,引发了60年代中期对纳粹历史认识的大辩论。……1970年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谢罪之举……各个领域对纳粹制度的产生及其根源不断地进行再认识与自我解剖,自觉地将反思历史作为政治及道德义务,并将其制度化、法制化。

1依据材料一,概述富兰克林·罗斯福对法西斯轴心国处理的基本态度。

2据材料二归纳战后德国对二战认罪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指出这种变化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现在我们则对于政治上的一切制度,好像拿一种试验的态度来应付,而对此制度并没有进入共尊共信之境,空凭一个理论来且试一下,这问题就大了。甚至其他国家一两个月的新东西,或是几个人的新理论,我们也高兴拿来随便试,随便用。今天的共产党便是典型的例子。试问哪里有无历史因袭的政治,无传统沿革的制度,而可以真个建立得起来的?我们硬说中国历史要不得,中国社会须彻底地改造,把政治制度和革命推翻的口号混淆在一起。我们并不根据历史事实,而空嚷要打倒。其实这问题已转了身,已不是某种政治与制度该打倒,某种社会与经济该改造,而是全部文化该废弃了……

政治确实是一件麻烦事,就近代历史看,算只有英国政治支撑了几百年,此外都是几十年一百年就垮台了。我们不能专看别人家,样样向人学。人家的法规制度,同样不能有利而无弊。但人家各自在创制,在立法,他们觉悟到有了毛病,还可改。我们则一意模仿抄袭,就更没有所谓觉悟了。……若我们更大胆说一句,也可说整个西方人在政治经验上都比较还短浅。能讲这句话的只有中国人。中国政治比西方先进步,这是历史事实,不是民族夸大。这句话也只有孙中山先生曾说过。

——摘引自1952年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合所学知识,评材料中钱穆先生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的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材料三

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案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现代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启示录:1952,被雾毅扭转的英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

 

查看答案

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