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记载:“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记载:“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失,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据此可知作者()

A主张复古格守臣道

B.对君主制度的否定

C.提倡君臣共治天下

D.反对传统君臣之道

 

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对传统君臣之道的批判,即作者是反对传统君臣之道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作者是反对传统君臣之道而非主张复古格守臣道,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对传统君臣之道的批判而非对君主制度的否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君臣共治天下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反对传统君臣之道 【名师点睛】当今历史试题的选材很多是学生平时所从未接触过的,但无论怎样选材其实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们的本来“身影”。因此,做此类试题时可以采取回归教材法,即根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其发生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准确定位所考查的点是做对此类试题的关键所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代九卿中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而与此相应的唐代六部中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这一变化体现了()

A血缘政治的削弱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政治制度的成熟

D.行政效率的提高

 

查看答案

汉代上到皇帝下至黎民皆讲究孝道西汉经学家刘向还编辑了一本《孝子传》,东汉学者何休更认为孝道是“治世之要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伦理政治化

B.先秦礼制的约束

C.对察举制的迎合

D.经济形态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诗经·北山》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其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此诗反映了作者()

A对君主专制的抱怨

B.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C.对分封制度的不满

D.对政治腐败的无奈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基本内涵是“息内争、御外侮”。“息内争”,即主张国内要和平统一,这是其和平统一观的主要观点。张学良对“内争”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他认为:内战起因是“落伍军阀,为一时利欲所迷……稍不如愿,便以武力为抗争之后盾”,内战后果是“民生憔悴国势阽危”;他本人深有感触地说“一直打内战,皆为不得已之行动,不论其为战胜或失败,均觉万分痛苦。”“御外侮”,即主张对外要抵抗侵略,是其和平统一观的又一主要观点。包含着抵抗日本侵略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日本的侵略是实现国内和平统一的一个主要障碍,张学良在国民党五中全会期间说道:“内战不停止,很难造成抗日之局势。从前我则认为非抗日不能统一。”

——摘编自《论张学良的和平统一观》

1根据材料概括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主要观点,并分析这种观点形成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学良为实现其和平统一观做了哪些努力?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避免战争,捍卫和平,是人类不懈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西斯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这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所有居民,但是确是要消灭这些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

——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3年初卡萨布拉卡会议

材料二

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1963年在奥斯维辛审判前后长达20个月的时间内,媒体对审判过程做详尽深入的报道和评论。德国知识精英也抓住机会在媒体上发声,引发了60年代中期对纳粹历史认识的大辩论。……1970年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谢罪之举……各个领域对纳粹制度的产生及其根源不断地进行再认识与自我解剖,自觉地将反思历史作为政治及道德义务,并将其制度化、法制化。

1依据材料一,概述富兰克林·罗斯福对法西斯轴心国处理的基本态度。

2据材料二归纳战后德国对二战认罪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指出这种变化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