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流产了的共和悲剧的见证人,新文化自由主义者们被迫相信,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为此“他们”
A. 主张建立西方民主制度 B. 力图从思想上改造国民
C. 极力将中西方文化融合 D. 提出了人民民主新体制
顾颉刚在《悼蔡元培先生》一文中说,1920年有一天去取北大《日刊》,却早被学生抢光原来这天报上登着招录女同学的名字,大家要先睹为快呢!这种现象反映出北大
A. 汇聚了众多的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B. 开始以女子为主要招生对象
C. 是具有民主科学思想传统的学校 D. 办学宗旨突破了封建旧道德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康有为
A. 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 B. 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
C. 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 D. 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
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A. 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 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 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C. 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 D. 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
A. 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 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C. 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D. 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